硕士三年

转眼间,硕士的学习也迎来了完结。刚好最近刚入职,恰逢五一,自己重新回忆一遍当初选择硕士上硕士的心路历程以及现在的感想。以此文来为自己已经结束的硕士学习画上一个句号。

回顾

2015-离开西安

离开西安是一开始就想好的,“如果不能保外那么就打算直接找工作,工作的目标地点是广深“。本科毕业的我思路还是十分明确的,虽然无论是在《本科四年》的回忆还是在刚来到实验室的《2015 回顾》中我都没有透露过这一想法,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不是因为讨厌等负面情绪才想要离开西安的,所以也不想留下这种印象。离开西安主要还是出于换一个环境、离家远一点,但是以西交的教学方式,没有论文的我很难申到世界Top的大学,所以目标只是换一个起码看起来更好一点的学校。

我想对于一个没有考虑很多的本科生来说,多少都曾怀揣成为清北学子的梦,我也投过清华的面试,但是清华的计算机没有夏令营等能提前确保名额的通道,有且只有一次最终面试的方式对于我来说风险还是太大了。自己面试的“地球计算科学”那边计算机学位只招博士,大气生态海洋的老师倒是非常喜欢我这个软件出身的学生,但是多多少少都还是不合适。

在参加了上交的夏令营之后,选择了一个能让自己学到更多东西的操作系统方向,没有看过导师的介绍,没有提前问过实验室的同学,完全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选择了一个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最为神秘却也是计算机领域非常基础的系统方向。

我们电院的人数是最多的,所以坐在最中间的空地中。

2015-降低他人期望

深知自己基础薄弱的我一反常态,没有故意去网上搜罗资料来弥补自己系统知识的不足,因为我是抱着求学的目的来上研究生的,所以我想把自己的求知欲与现状展现给面试我,也是在后来教会我诸多知识的海波老师(据海波之后透露,当时看我挺机灵的,虽然没什么系统基础不过还是要我了)。 也可能本来是个门槛挺高的实验室,可能是大家都害怕被刷,报名的人反而不多,天时地利人和的作用之下,我成为了IPADS的一员开始学习。

在最开始做Lab的时候我也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参考了网上的答案,还被海波批评这样是不行的…自己因为只是摸过几次Linux,尝试用过一段时间Vim,索性就声称完全没有用过Linux、没有用过Vim。方方面面都在降低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也以此来降低自己的压力。

我的工位~ 还是非常宽敞的。

研一时期的学生宿舍依旧是上床下桌,不过是三人间。

冬天橘子跑到机箱上取暖…

2016-上课+干活

研一的课业十分重,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和做实验,加上自己又是一门没学过的课的助教,自己不但要学一遍还要负责讲习题课,所以时间剩余的并不多。老大的目的也是希望我借助教学习一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后来发现自己期间学到的知识贯穿了许多以往零零散散学到的内容,收获颇丰。

实验室以学术研究为重,不同于一些需要经常做项目的团队,硕士干的活和博士相差无几,只是硕士只需要填些已有的坑(改进某些工作、做些后续),博士则需要自己挖新坑(找一个能够研究3-5年的领域)。我跟着一位本科生,在斌哥的指导下、聪聪大哥的带领下体验了一个项目从设计实现到最后发表论文的全部过程。

紧张的工作之余,大家一起看看鬼畜hhh

年会的疯狂~

2017-专心于项目

研二开始在经过大约一个多月的研究、讨论与头脑风暴后,我终于也有了自己的Idea,自己的工作目标。之后就是边学边做,就像当初那位带我的本科生那样,我也带着一名研一的学生一起完成自己的项目Fidelius。

项目是在16年的10月份差不多Nexen投去NDSS’17后开始构想的,等到Nexen被接受后又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帮忙完善Final Version,自己着手开始的时候已经是12月份了,还记得自己乐观地列了个寒假完成大部分实现工作的Plan..目标2月的USENIX ATC… 结果一直是到5月份在疯狂赶CCS’17。连续一个多月没有休息过,为了项目不停加班加点,论文则是聪聪大哥一手起稿与指导。最终在没有通过宵的情况下成功投去了CCS。

做提拉米苏的花花和有爱的实验室小伙伴们。

2017-实习+论文

在完成自己的项目后就请假回家放松去了,顺带给家里配了一台配置不低的电脑。6月开始就是在华为的实习,期间投了一篇国内小论文到《信息安全学报》。

华为上研所的美丽景色。

等到10月实习结束回来的时候刚好赶上实验室举办SOSP,因此前前后后出了不少力。11月则飞到广州参加女神姐姐的婚礼,一并游玩了深圳与香港。不得不说没项目一身轻,好像这个时候才体会到真正的如鱼得水,自由自在。

研三后就会被发配到临时座位.. 毕竟也不怎么干活了,只是写写论文而已。

最后一次参加实验室的年会~ 站着的是抽中奖的小伙伴们。

2018-毕业快乐

完成毕业论文后就处于划水状态,过年回家玩新买的Nier:Automation、见各种同学;放假回来出国开个会浪一圈,回来就画画、游泳…整个四月在搬到新居后就练习做饭、出去聚餐..充分挥霍作为学生最后的闲暇。

一起毕业的同班同学~ 在毕业典礼现场

一起毕业的实验室小伙伴~ 斌哥拍摄的

毕业聚餐,因为海波老师比较忙提前走了,所以我P了一张hhh

感想

现在问我是否后悔读了硕士,我是肯定不后悔的。且不说专业知识上我学到了很多,从一个0基础系统小白到略知一二的系统新人程序员,看似也没成长多少,但是前者需要师傅带入门,而现在的我则可以靠自己修行了。

我个人是相信眼界是高于智慧高于聪明才智的,而眼界的提升则必须逼迫自己离开舒适的环境不断进入陌生的恐慌区,去尝试各种未知的事物。换一个环境也能够认识更多的人,自己的眼界也变得更加开阔(至少消费观念变了不少hhh),我也相信当那些比我跨越更远的、出国深造的小伙伴克服更大的文化冲击、语言障碍后,其眼界也必将比我更加开阔。

我非常庆幸自己能够在非常合适的时间来到IPADS,这里大神云集,良师众多,老师们正好处于需要评副教授的阶段,所以他们自己也非常拼,也一并带动了我们。每天都有至少一个导师在Lab, 80后的他们与我的代沟也非常小,可以轻松的与之交谈,这些今后也会成为我珍贵的财富。

博士?

与被催婚的不同,看到我顺利毕业的家人亲戚们逢年过节都会问我一个问题:“怎么不考虑继续读一个博士?” 对于从小学一路读到大学的中国式教育,似乎学习就是用时间去换取文聘,就像论资排辈一样,耗着年限、增加自己的资历。所以不难理解大家会有这样的疑问,我的母亲也总是担心我少读一个博士会不会在以后吃亏,就像当初他们那辈没有读本科的后来确实有些吃亏一样。也感谢亲朋好友为我的担忧。

  1. 知识储备:当初选择读研是因为自己感到知识储备不够,虽然可以直接工作干活,但是我自己知道对于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还欠缺太多,一个985高校软件工程毕业的学生却不知道虚拟内存的实现、不知道虚拟机的实现、不知道图像处理的细节、不知道的还有很多很多,更严重的是我无从下手去补这些知识……我是学过操作系统、编译理论、数据结构与算法,还能够熟练使用C、C++、Java……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写写业务逻辑、调调API,这些大致的理论也确实够用了。但是如果想再深一步,我深知还需要补的知识太多,这些坑迟早都要填,只是有的人选择在学校填上,有的人选择在工作中再挤时间去补,我无非选择的是前者罢了。

  2. 目标方向:博士则不太一样,我们实验室的情况里一个硕士能够体验博士所做的所有工作,所以我知道一个博士是如何研究的。这与本科时的不知所措不同,现在的我知道差距在哪里,知道前进的方向在哪,剩下的只是去做就是了,所以我选择直接工作。还有一点是博士的压力其实挺大的,相比较于其他的实验室,IPADS的压力或许还能小很多,但即使是这样,面对面前这些科研任务,压力也依旧不可忽视,所以一个博士的培养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不是用时间就能换出来的。

  3. 时机:市场是不会等我们的,在我本科毕业(2015年)那年,金融是牛市,互联网是大浪,在那时找工作没有找不到的,我一个面试时还没考过四级、留过级休过学比同龄人大了2-3岁的同学也能够进入BAT这样的企业,他也把握住了机会成功入职;金融的同学在那一年的年终奖可以拿到几年的工资…… 现在的就业状况更加稳定,但相比较三年前已经不再显得十分红火,而且我自己的系统方向远比不上现在大热的人工智能。对我来说,4-5年的博士生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显得是一种高风险的赌博,硕博连读或者本硕连读的还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小这些风险,但是我这种还需要至少4年的读法,我还没有十足的信心。

  4. 学历似乎没有那么重要:如果有那么一些不怎么看学历的行业,那么互联网行业一定是其中之一,在这个面试可以直接量化技术水平的行业里,第一轮靠的是在线机试成绩、面试也问的是技术点,没有多少人在乎你的学历,大家只在乎你能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感觉似乎不需要花几年时间来刷一个博士学历…

End

现在再看看当初刚开始读硕的感想,感觉这几年自己也没多少改变,接下来工作后不知道以后再回过头看这篇总结时会不会有什么其他的想法。也说不定之后回炉重新读博时会再笑着看这时还算年轻的自己。

IPADS Home Page